用青春笔触绘就坚韧不拔的艺术人生
李雪梅
认识杨老师是在80年代初文化馆举办的暑假美术兴趣班上,当年我还是一个小学生, 杨老师作为辅导员给我们上了一堂美术辅导课。课堂上他没有刻意地去讲解美术基础知识,而是结合自己在农村写生时遇见的白鹅与人嬉戏的场景,向我们展示了他捕捉到的一个有趣的速写画面,讲述了绘画的创作过程。杨老师讲得声情并茂、情趣盎然,令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好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同学们要善于观察,多动笔,多动脑,随时记录下生动的画面,回去后细心整理精心刻画,不愁画不出好画”。多少年过去了,这句话我虽然记在心间,但由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原因,我没有很好按照老师说的去做。直到2003年我有幸加入了枝江市美协,走进了杨老师的“五颜轩画室”,再次受教于杨老师,在杨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我重新拾起了画笔开始创作,感受到绘画带来的无穷乐趣,在成为这个美术群体一员的同时,也看到了杨老师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美术爱好者的关爱与支持。
在画展筹备期间,我们帮杨老师整理旧作,面对那一箱箱、一卷卷数以百计的写生稿、创作稿,我们震撼了,对杨老师几十年来勤奋、执着的艺术追求钦佩不己。这些速写、油画、木刻、壁画等作品是杨老师从艺五十年来的心血,每一幅作品中都浸透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真实的时代特征。我找到杨老师1978年创作的一幅黑白版画《大打化肥翻身仗》,是以当年全国十三套大化肥装置之一的湖北化肥厂建设为原型绘刻的,如今我作为这个工厂的一员,看到画面中当年建设者们干劲冲天的劳动场面仍然热血沸腾激动万分,画面所表现的***似乎历历在目而又更加催人奋进;水印木刻《争窝》、线描宣传画《人民代表选举日》、木刻《独孙宝》、《摸鱼乐》等都采擷于生活中的生机和素材,将人物、动物刻画的惟妙惟肖、神形兼备;还有杨老师绘制的几大册速写本和小风景油画,从田间地头到工矿企业,从鹤发童颜的老者到稚气的孩童,无不融入生活情境,以充满现场感的生动记录和淋漓激越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将这五十年来人民生活的变化展现于画面,他的作品激荡着一个时代的审美观,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我们新一代美术爱好者。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一个艺术家只有在多彩的生活中全身心地去感知、体察,才能做到有感而发,绘之有物,从而不断地发现美,创造美。杨老师从艺五十年来从没停下过手中的画笔,并且积极探索各种绘画手法,他的写生小品简练流畅、意趣丛生;壁画作品大气磅礴、气韵天成;丙烯装饰画色彩斑斓、楚韵浑厚;雕塑作品栩栩如生、气宇昂然,这些成就的取得,都是杨老师注重写生、收集素材,多年来练就扎实功底,孜孜不倦的艺坛躬耕使然。2007年11月,杨老师不顾高血压和年近70的高龄,组织了一次恩施写生采风活动,我陪同前往,亲眼所见他翻山越岭深入山寨,爬上坝顶谷底写生而不辞辛苦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毅力,我们都担心他的身体,他则打趣的对我们说:“我是活到老、学到老、画到老”。
近年来,杨老师由于身体的原因少了外出写生,但仍然笔耕不断,在家研究起了水墨牡丹的绘画。在彩色与墨色的自然烘染中,杨老师用手中的画笔抒写心中的逸趣,每一幅牡丹都显得儒雅而清新,点画中浸透着“心随笔运”的写意,杨老师自云找到了一方使心灵宁寂安闲的所在,终于可以闲下来将画画当做偶尔的娱乐了。然而杨老师终究是闲不住的,割舍不断他毕生对艺术的追求。2009年底至2010年初,受枝江市老科协之邀,杨老师根据1928 年玛瑙河大革命时期的素材,为安福寺镇徐家花屋革命纪念碑创作了一幅汉白玉壁画,再次将英雄人物树立在人们眼前。从挑灯伏案查找资料的碑体设计到现场勘查策划亲自指导安装,杨老师不仅分文未取而且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为人们***出了一笔巨大的艺术和精神财富。杨老师总是这样用他坚韧不拔的毅力,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艺术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路。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大自然赋予万物永恒的生命和无穷的神韵,艺术的创造更是永无止境,只要我们象杨老师那样勤奋、执着的追求艺术,真诚、坦荡的对待生活,艺术人生必将自然天成。
2010年3月8日
作者简介:李雪梅,中石化美协会员枝江市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李雪梅
认识杨老师是在80年代初文化馆举办的暑假美术兴趣班上,当年我还是一个小学生, 杨老师作为辅导员给我们上了一堂美术辅导课。课堂上他没有刻意地去讲解美术基础知识,而是结合自己在农村写生时遇见的白鹅与人嬉戏的场景,向我们展示了他捕捉到的一个有趣的速写画面,讲述了绘画的创作过程。杨老师讲得声情并茂、情趣盎然,令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好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同学们要善于观察,多动笔,多动脑,随时记录下生动的画面,回去后细心整理精心刻画,不愁画不出好画”。多少年过去了,这句话我虽然记在心间,但由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原因,我没有很好按照老师说的去做。直到2003年我有幸加入了枝江市美协,走进了杨老师的“五颜轩画室”,再次受教于杨老师,在杨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我重新拾起了画笔开始创作,感受到绘画带来的无穷乐趣,在成为这个美术群体一员的同时,也看到了杨老师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美术爱好者的关爱与支持。
在画展筹备期间,我们帮杨老师整理旧作,面对那一箱箱、一卷卷数以百计的写生稿、创作稿,我们震撼了,对杨老师几十年来勤奋、执着的艺术追求钦佩不己。这些速写、油画、木刻、壁画等作品是杨老师从艺五十年来的心血,每一幅作品中都浸透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真实的时代特征。我找到杨老师1978年创作的一幅黑白版画《大打化肥翻身仗》,是以当年全国十三套大化肥装置之一的湖北化肥厂建设为原型绘刻的,如今我作为这个工厂的一员,看到画面中当年建设者们干劲冲天的劳动场面仍然热血沸腾激动万分,画面所表现的***似乎历历在目而又更加催人奋进;水印木刻《争窝》、线描宣传画《人民代表选举日》、木刻《独孙宝》、《摸鱼乐》等都采擷于生活中的生机和素材,将人物、动物刻画的惟妙惟肖、神形兼备;还有杨老师绘制的几大册速写本和小风景油画,从田间地头到工矿企业,从鹤发童颜的老者到稚气的孩童,无不融入生活情境,以充满现场感的生动记录和淋漓激越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将这五十年来人民生活的变化展现于画面,他的作品激荡着一个时代的审美观,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我们新一代美术爱好者。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一个艺术家只有在多彩的生活中全身心地去感知、体察,才能做到有感而发,绘之有物,从而不断地发现美,创造美。杨老师从艺五十年来从没停下过手中的画笔,并且积极探索各种绘画手法,他的写生小品简练流畅、意趣丛生;壁画作品大气磅礴、气韵天成;丙烯装饰画色彩斑斓、楚韵浑厚;雕塑作品栩栩如生、气宇昂然,这些成就的取得,都是杨老师注重写生、收集素材,多年来练就扎实功底,孜孜不倦的艺坛躬耕使然。2007年11月,杨老师不顾高血压和年近70的高龄,组织了一次恩施写生采风活动,我陪同前往,亲眼所见他翻山越岭深入山寨,爬上坝顶谷底写生而不辞辛苦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毅力,我们都担心他的身体,他则打趣的对我们说:“我是活到老、学到老、画到老”。
近年来,杨老师由于身体的原因少了外出写生,但仍然笔耕不断,在家研究起了水墨牡丹的绘画。在彩色与墨色的自然烘染中,杨老师用手中的画笔抒写心中的逸趣,每一幅牡丹都显得儒雅而清新,点画中浸透着“心随笔运”的写意,杨老师自云找到了一方使心灵宁寂安闲的所在,终于可以闲下来将画画当做偶尔的娱乐了。然而杨老师终究是闲不住的,割舍不断他毕生对艺术的追求。2009年底至2010年初,受枝江市老科协之邀,杨老师根据1928 年玛瑙河大革命时期的素材,为安福寺镇徐家花屋革命纪念碑创作了一幅汉白玉壁画,再次将英雄人物树立在人们眼前。从挑灯伏案查找资料的碑体设计到现场勘查策划亲自指导安装,杨老师不仅分文未取而且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为人们***出了一笔巨大的艺术和精神财富。杨老师总是这样用他坚韧不拔的毅力,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艺术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路。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大自然赋予万物永恒的生命和无穷的神韵,艺术的创造更是永无止境,只要我们象杨老师那样勤奋、执着的追求艺术,真诚、坦荡的对待生活,艺术人生必将自然天成。
2010年3月8日
作者简介:李雪梅,中石化美协会员枝江市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