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者的足迹
王文政
由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青年到银发飘飘、德艺双馨的长者,恩师杨良吉先生已从艺五十年。身为枝江美术界的先行者,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美术作品,长期在群众美 术的岗位上摸爬滚打的他,不遗余力培养美术新秀,漫漫征途上同样留下了串串闪光足迹。
一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枝宜分县后的枝江,百废待兴,群众美术园地还是一片空白。时为县文化馆专职美术干部的良吉老师,责无旁贷,挑起了振兴枝江群众美术的重担。举办业余美术培训班,成为他主抓工作的重头戏。 ’
首届美训班是一九七二年深冬开办的版画创作学习班。十多名业余作者,分别来自全县各地,其中,陈国才是唯一的现役军人,四0四厂的武文相是唯一的大学生。
培训班上,良吉老师不厌其烦地给学员们详细介绍木刻版画的创作程序和制作方法,手把手地教大家如何起稿、过稿;如何握刀、运刀;如何套色、拓印。学员们都是首次接触版画,学习热情极为高涨。十天时间里,不仅创作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版画新作,更使一群美术新人脱颖而出。其中,陈国才创作的黑白木刻《司令员下连队》入选军区美展,得到了军区首长的充分肯定及评价。一九七四年仲夏,举办了全县年画创作学习班。良吉老师专程前往宜昌请来王文华、张文永等老师授课和辅导。时为高中生的李振海和下乡知青方正亚是这届培训班上的新人。振海创作的年画《幸福闸》入选当年省美展。
一九七六年早春在泰州“枝江共大”举办的又一届版画学习班是时间最长、学员人数最多的培训班。参加学习的业余作者多达三十余名,“共大”远离县城,地处偏僻。良吉老师带着大家 睡的是木板搭的双层架子床,吃的是糙米饭,下饭菜餐餐都是缺盐少油的辣酱炒青菜。阴雨连绵,加之倒春寒天气,房间四处透风,但三十多人挤在大教室上课还是觉得暖融融的。良吉老师是学习班唯一的教学老师,既要辅导大家学习、创作,又要负责同志们的生活.起早贪黒,忙得如一只团团转的陀螺。半个多月的培训班下来,人累瘦了一大圈。
这届培训班有两位新人值得一提。一位是如今的枝江市文化馆副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邹家喜,家喜当时尚在读高中。另一位是来自陶家湖养鱼场的养殖工人李久洪,他通过自己不懈努力,后来成为卓有成就的连环画家,可惜英年早逝。
业余美术培训班从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中期,先后办了十多届。一大批美术新秀成长起来,纷纷活跃在全县各条战线上。枝江群众美术活动由此蓬蓬勃勃地开展,群众美术园地百花齐放,姹紫嫣红,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是良吉老师美术事业上结下的又一硕果。
二
笔者是良吉老师美训班上最早的也是最老的学生之一。当年由知青下乡,在农村落户。由于背着家庭“出身不好”的思想包袱,一直比较消沉。良吉老师了解到我的情况后,在培训班上多次与我促膝谈心,鼓励我放下包袱,努力学习,积极上进。先后送给笔者近二十本速写本,方便笔者随身携带,在劳动间歇画速写,收集创作素材。最让笔者难忘的是一九七三年早春良吉老师专程对我的家访。那天,细雨蒙蒙,寒风呼啸,老师踏着泥泞的乡间小路,步行到笔者家中已近黄昏。当晚良吉老师便在笔者贫穷简陋的家中留宿,煤油灯下与笔者促膝谈心到深夜。第二天上午又约见生产队的干部们,请他们支持我的学习和创作。老师的家访,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干部们一改往日的态度,都对我刮目相看,我的处境由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除笔者外,受到良吉老师照顾、保护的业余作者还有许多,如时在百里洲农村劳动的杜友喜、陶家湖养殖场的李久洪等人。因此,业余作者们无一不将良吉老师视为学习和创作的保护神。
三
昔日枝江,虽然地处江汉平原,交通却极为不便。生活在边远农村的业余美术作者上一趟县城,往往要经过长途践涉,步行大半天。由于多次参加美术培训班,一来二去,文化馆就成了大家在县城的落脚点。而良吉老师的家便成了众人宾至如归的免费接待站。
笔者和振海等人每次上县城都必定看望杨老师,而每次拜访都会受到老师和刘师母的热情接待,留我们吃饭是常事。良吉老师和刘师母都忙着在各自的工作单位上班,给我们 做饭的任务大多落到了在家照看孙子的良吉老师年逾七十的母亲身上。老人家用支在宿舍门口的小煤炉做饭炒菜,那时没有蜂窝煤,烧的都是煤球,既不容易点燃,火力也不蛮强,一餐饭老人家往往要为我们忙活半天。
带着画稿上门求教的我们,和老师一聊就忘记了时间,有时天晚了回不去,就干脆留宿在老师家。他们家的居住条件较差,一家五口挤在五十平米左右的文化馆职工简易宿舍里,既无专用厨房,也无卫生间,若要方便,只有上馆内的公厕。在老师家过夜,睡觉时抱上两床被子到文化馆会议室,将被子往乒乓球桌上一铺就成了。碰上过夜的人多就打地铺,大家挤在一起,兴高彩烈地闲聊、谈艺术、谈创作、讲乡村逸事,没完没了。有时良吉老师也来和我们一起挤地铺,大家就更开心了,那份亲热劲呵,令人终生难忘!
最有意思的是刘建华,他是宜昌市到白洋农村插队的下乡知青,从知青点到县城,有八九十里路,每次来县城他都爬拖拉机。有一次拖拉机没爬成,便抱着画稿步行上路,独自走了大半夜,才摸到老师家,刘师母一见心疼得不得了,专门给他煮了一大碗鸡蛋面。那年月物资紧缺,特别是吃的东西少,能吃上一碗鸡蛋面可稀罕咧!
说到吃饭,就让人想到粮食。那时无论城市农村,粮食都是按人定量,每个人一份口粮只能够填饱自己的肚子。外出吃饭,无论在哪里都要交粮票,没有粮票就吃不到饭。谁如果将自己的口粮给别人吃了,自己吃饭就会成问题。我们一帮业余作者当时都很年轻,没心没肺似的,每次在良吉老师家吃饭,一吃嘴一抹,根本没想到还要给粮票,老师一家也从来不向我们收粮票,现在回想起来,也不知在招待我们这群不速之客后,老师一家是怎样紧巴巴过日子的。
四
古人云:“师者,授业解惑也”。除了在美术学习和创作上给每位业余美术作者授业解惑,良吉老师对同志们生活和事业的方方面面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倾注了满腔热忱。
男青年美术爱好者苑某,身有残疾,家在农村,家庭环境也不怎么好。为了帮他改变自己的命运,助其成才,良吉老师除了积极安排他参加美术培训班的学习外,还尽可能多地给他提供专业学习的机会和活动空间。一九七八年夏天,县血防办举办二十年血防成就展,良吉老师在推荐我担任展览的美术主创的同时,又安排该同志以助手的身份协同我创作,一再叮嘱我在专业上带好他。后来,又安排他参加工人文化宫的室内壁画创作。通过不断地学习、实 践,这位年轻作者的绘画水平有了很大提髙。
时下,在画坛崭露头角,日益走红的青年国画家郑瑰玺,初出道时是一名农村中学生。 有一次,他拿着自己的画作,慕名拜见良吉老师,欲拜师学艺。良吉老师在看完他的作品后,觉得很有发展潜力。考虑到郑瑰玺学的是国画花鸟,决定为他另择良师。随即与远在当阳的老国画家季士林先生联系,向他推荐小郑,恳望季先生收小郑为入室弟子,结果郑瑰玺成为季老师的得意门生,终于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黄晓敏是另一位生活在农村,自学成才的美术青年,当他将画作呈送到良吉老师面前,老师除了十分欣赏晓敏的才气,还特别赞赏他刻苦自学、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仅收他为学生,还介绍他加入枝江市美术家协会,选为美协理事,多次赠给他绘画用品,在各种社交场合对他进行宣传推介,热心帮助晓敏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几十年来良吉老师对笔者的关怀帮助,数不胜数。一九七九年底,在落实下乡知青返城政策的关键时刻,为了让笔者得到一份能充分发挥特长,施展才华的工作,良吉老师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四处联系用人单位,反复介绍笔者的情况,最终笔者被枝江县床单厂录用,担任了床单厂美术设计室主任。也就是在枝江床单厂,笔者搭上末班车,考入湖北美术学院,获得了三年脱产上大学的机会。当我在第一时间把上大学深造的喜讯写信告诉恩师时,他不禁激动得热泪盈眶。
几十年来,良吉老师就是这样不辞辛劳、甘作铺路石、甘愿当人梯,让我们这些后进的美术爱好者踏着他的肩膀,高歌猛进,奋力攀登,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一页页开创事业的辉煌。
回顾良吉老师从艺五十年的风雨历程,在振兴枝江群众美术,大力培养美术人才的道路上开拓前进,桃李满园,硕果累累,竖起了一座无私***的丰碑。那前进路上的串串闪光足迹,更深深地印在了全体弟子的心中。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饱含深情地说一声“谢谢您,枝江美术的先行者,我们敬爱的好老师!”
2010年元霄节写于三清斋
作者简介:王文政,原枝江床单厂副厂长、副总设计师
王文政
由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青年到银发飘飘、德艺双馨的长者,恩师杨良吉先生已从艺五十年。身为枝江美术界的先行者,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美术作品,长期在群众美 术的岗位上摸爬滚打的他,不遗余力培养美术新秀,漫漫征途上同样留下了串串闪光足迹。
一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枝宜分县后的枝江,百废待兴,群众美术园地还是一片空白。时为县文化馆专职美术干部的良吉老师,责无旁贷,挑起了振兴枝江群众美术的重担。举办业余美术培训班,成为他主抓工作的重头戏。 ’
首届美训班是一九七二年深冬开办的版画创作学习班。十多名业余作者,分别来自全县各地,其中,陈国才是唯一的现役军人,四0四厂的武文相是唯一的大学生。
培训班上,良吉老师不厌其烦地给学员们详细介绍木刻版画的创作程序和制作方法,手把手地教大家如何起稿、过稿;如何握刀、运刀;如何套色、拓印。学员们都是首次接触版画,学习热情极为高涨。十天时间里,不仅创作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版画新作,更使一群美术新人脱颖而出。其中,陈国才创作的黑白木刻《司令员下连队》入选军区美展,得到了军区首长的充分肯定及评价。一九七四年仲夏,举办了全县年画创作学习班。良吉老师专程前往宜昌请来王文华、张文永等老师授课和辅导。时为高中生的李振海和下乡知青方正亚是这届培训班上的新人。振海创作的年画《幸福闸》入选当年省美展。
一九七六年早春在泰州“枝江共大”举办的又一届版画学习班是时间最长、学员人数最多的培训班。参加学习的业余作者多达三十余名,“共大”远离县城,地处偏僻。良吉老师带着大家 睡的是木板搭的双层架子床,吃的是糙米饭,下饭菜餐餐都是缺盐少油的辣酱炒青菜。阴雨连绵,加之倒春寒天气,房间四处透风,但三十多人挤在大教室上课还是觉得暖融融的。良吉老师是学习班唯一的教学老师,既要辅导大家学习、创作,又要负责同志们的生活.起早贪黒,忙得如一只团团转的陀螺。半个多月的培训班下来,人累瘦了一大圈。
这届培训班有两位新人值得一提。一位是如今的枝江市文化馆副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邹家喜,家喜当时尚在读高中。另一位是来自陶家湖养鱼场的养殖工人李久洪,他通过自己不懈努力,后来成为卓有成就的连环画家,可惜英年早逝。
业余美术培训班从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中期,先后办了十多届。一大批美术新秀成长起来,纷纷活跃在全县各条战线上。枝江群众美术活动由此蓬蓬勃勃地开展,群众美术园地百花齐放,姹紫嫣红,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是良吉老师美术事业上结下的又一硕果。
二
笔者是良吉老师美训班上最早的也是最老的学生之一。当年由知青下乡,在农村落户。由于背着家庭“出身不好”的思想包袱,一直比较消沉。良吉老师了解到我的情况后,在培训班上多次与我促膝谈心,鼓励我放下包袱,努力学习,积极上进。先后送给笔者近二十本速写本,方便笔者随身携带,在劳动间歇画速写,收集创作素材。最让笔者难忘的是一九七三年早春良吉老师专程对我的家访。那天,细雨蒙蒙,寒风呼啸,老师踏着泥泞的乡间小路,步行到笔者家中已近黄昏。当晚良吉老师便在笔者贫穷简陋的家中留宿,煤油灯下与笔者促膝谈心到深夜。第二天上午又约见生产队的干部们,请他们支持我的学习和创作。老师的家访,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干部们一改往日的态度,都对我刮目相看,我的处境由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除笔者外,受到良吉老师照顾、保护的业余作者还有许多,如时在百里洲农村劳动的杜友喜、陶家湖养殖场的李久洪等人。因此,业余作者们无一不将良吉老师视为学习和创作的保护神。
三
昔日枝江,虽然地处江汉平原,交通却极为不便。生活在边远农村的业余美术作者上一趟县城,往往要经过长途践涉,步行大半天。由于多次参加美术培训班,一来二去,文化馆就成了大家在县城的落脚点。而良吉老师的家便成了众人宾至如归的免费接待站。
笔者和振海等人每次上县城都必定看望杨老师,而每次拜访都会受到老师和刘师母的热情接待,留我们吃饭是常事。良吉老师和刘师母都忙着在各自的工作单位上班,给我们 做饭的任务大多落到了在家照看孙子的良吉老师年逾七十的母亲身上。老人家用支在宿舍门口的小煤炉做饭炒菜,那时没有蜂窝煤,烧的都是煤球,既不容易点燃,火力也不蛮强,一餐饭老人家往往要为我们忙活半天。
带着画稿上门求教的我们,和老师一聊就忘记了时间,有时天晚了回不去,就干脆留宿在老师家。他们家的居住条件较差,一家五口挤在五十平米左右的文化馆职工简易宿舍里,既无专用厨房,也无卫生间,若要方便,只有上馆内的公厕。在老师家过夜,睡觉时抱上两床被子到文化馆会议室,将被子往乒乓球桌上一铺就成了。碰上过夜的人多就打地铺,大家挤在一起,兴高彩烈地闲聊、谈艺术、谈创作、讲乡村逸事,没完没了。有时良吉老师也来和我们一起挤地铺,大家就更开心了,那份亲热劲呵,令人终生难忘!
最有意思的是刘建华,他是宜昌市到白洋农村插队的下乡知青,从知青点到县城,有八九十里路,每次来县城他都爬拖拉机。有一次拖拉机没爬成,便抱着画稿步行上路,独自走了大半夜,才摸到老师家,刘师母一见心疼得不得了,专门给他煮了一大碗鸡蛋面。那年月物资紧缺,特别是吃的东西少,能吃上一碗鸡蛋面可稀罕咧!
说到吃饭,就让人想到粮食。那时无论城市农村,粮食都是按人定量,每个人一份口粮只能够填饱自己的肚子。外出吃饭,无论在哪里都要交粮票,没有粮票就吃不到饭。谁如果将自己的口粮给别人吃了,自己吃饭就会成问题。我们一帮业余作者当时都很年轻,没心没肺似的,每次在良吉老师家吃饭,一吃嘴一抹,根本没想到还要给粮票,老师一家也从来不向我们收粮票,现在回想起来,也不知在招待我们这群不速之客后,老师一家是怎样紧巴巴过日子的。
四
古人云:“师者,授业解惑也”。除了在美术学习和创作上给每位业余美术作者授业解惑,良吉老师对同志们生活和事业的方方面面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倾注了满腔热忱。
男青年美术爱好者苑某,身有残疾,家在农村,家庭环境也不怎么好。为了帮他改变自己的命运,助其成才,良吉老师除了积极安排他参加美术培训班的学习外,还尽可能多地给他提供专业学习的机会和活动空间。一九七八年夏天,县血防办举办二十年血防成就展,良吉老师在推荐我担任展览的美术主创的同时,又安排该同志以助手的身份协同我创作,一再叮嘱我在专业上带好他。后来,又安排他参加工人文化宫的室内壁画创作。通过不断地学习、实 践,这位年轻作者的绘画水平有了很大提髙。
时下,在画坛崭露头角,日益走红的青年国画家郑瑰玺,初出道时是一名农村中学生。 有一次,他拿着自己的画作,慕名拜见良吉老师,欲拜师学艺。良吉老师在看完他的作品后,觉得很有发展潜力。考虑到郑瑰玺学的是国画花鸟,决定为他另择良师。随即与远在当阳的老国画家季士林先生联系,向他推荐小郑,恳望季先生收小郑为入室弟子,结果郑瑰玺成为季老师的得意门生,终于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黄晓敏是另一位生活在农村,自学成才的美术青年,当他将画作呈送到良吉老师面前,老师除了十分欣赏晓敏的才气,还特别赞赏他刻苦自学、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仅收他为学生,还介绍他加入枝江市美术家协会,选为美协理事,多次赠给他绘画用品,在各种社交场合对他进行宣传推介,热心帮助晓敏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几十年来良吉老师对笔者的关怀帮助,数不胜数。一九七九年底,在落实下乡知青返城政策的关键时刻,为了让笔者得到一份能充分发挥特长,施展才华的工作,良吉老师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四处联系用人单位,反复介绍笔者的情况,最终笔者被枝江县床单厂录用,担任了床单厂美术设计室主任。也就是在枝江床单厂,笔者搭上末班车,考入湖北美术学院,获得了三年脱产上大学的机会。当我在第一时间把上大学深造的喜讯写信告诉恩师时,他不禁激动得热泪盈眶。
几十年来,良吉老师就是这样不辞辛劳、甘作铺路石、甘愿当人梯,让我们这些后进的美术爱好者踏着他的肩膀,高歌猛进,奋力攀登,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一页页开创事业的辉煌。
回顾良吉老师从艺五十年的风雨历程,在振兴枝江群众美术,大力培养美术人才的道路上开拓前进,桃李满园,硕果累累,竖起了一座无私***的丰碑。那前进路上的串串闪光足迹,更深深地印在了全体弟子的心中。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饱含深情地说一声“谢谢您,枝江美术的先行者,我们敬爱的好老师!”
2010年元霄节写于三清斋
作者简介:王文政,原枝江床单厂副厂长、副总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