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师亦友 艺术人生
——贺杨良吉先生艺术生涯50年
吕万林
时光回溯到1983年的6月23日,在水中央的百里洲上。几位文化人由县城马家店乘渡船南下,踏上这片沃土,径入坐落于刘巷集镇上的中心卫生院。几位文化人的领头是县文化局分管文艺创作的副局长,还有县文化馆长。他们看望了卫生院里的一位深爱文学并已在文学评论方面崭露头角的放射科医生,带来了省文联、省作协及《长江文艺》有关人士对该医生的热情鼓励与殷切期望。这份鼓励与期望,化作一股动力,对该医生此后二十几年的立志业余文学创作及孜孜不倦追求,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那位馆长就是作家、民间文学家刘行化先生,医生就是我,而那位副局长,便是如今的知名美术家杨良吉先生。
二十几个春秋随风而逝,岁月有情,时光酿珠,她帮我与杨良吉先生之间结下了深厚友情,使良吉先生成了我亦师亦友的志同道合者。记得是1986年秋吧,我在枝江宾馆开会,正兴致勃勃地欣赏他的大型壁画《水火土智慧》,没想到巧遇良吉先生。见到他的新作巨制令我惊喜,见到他的人更令我欣喜。他随即拉着我在壁画前合影,后来我给这张合影命名为《文人相亲若兄弟》,作了散文集《拽住时光》的插图。2000年12月28日,枝江作协换届,蒋杏因担任了市文联主席而把作协主席担子交给我,到会的良吉先生送我一份大礼:国画《妙笔天香》。牡丹正怒放,妙笔著国色,画上以他朴拙的隶书作题:“挥毫万宇,对滔长歌”。我双手接过画,万分感激的同时,只觉得画里蕴藏的期望很高,嘱托很重,友情很“铁”。这幅国画我一直悬挂在厅堂的醒目位置。良吉先生如今仍是两颊丰润、精气神旺,怎么看也就六十零一点,可他毕竟已入古稀之年,从年龄上排应属我的叔辈,情谊上感觉却像我的长兄。他已在美术创作与美术工作的道路上走过了50年。以他的身体和精力,还可望取得更大更高的成就,然而即便他这已经走过的半个艺术世纪,就已深深触动和影响了我,今后还将继续激励和带动我在文学艺术之路上奋力前行。
以我的切身感受,杨良吉先生精神亮点的核心,就是人生为艺术,艺术伴人生,舍此无他也。他当了几十年的干部,可他没官味,无官瘾,当官为的也还是艺术——利用文化艺术领导者组织者的身份与资源,来推动促进文化艺术的创作和建设与发展。办作品展览,制作幻灯片,画宣传画、连环画及“主席像”,编印小报小册子,举办美术创作学习班,组织作者下乡采风画速写,发现和培训帮带业余作者,这就是他不分八小时内外而工作的主题。良吉先生由文化馆创作辅导干部到馆长,再由文化局副局长到市文联主席及退休后的美协主席,这一路走来,单位在变,职务在变,可工作的主题始终未变。这主题像一根红线,始终贯穿着良吉先生漫长的艺术生涯。对美术辅导、美术创作及其组织,他不仅仅是当作一项重要职责、重大任务来认真履行和努力完成,而且更重要的,他是当作一个崇高使命与毕生追求来全力以赴,鞠躬尽瘁。目前活跃于枝江的美术家及部分作家作者如我类,都在树未长成之际受到过他的栽培浇灌;本市文学艺术界的骨干,多半与良吉先生有着师生之谊。
杨良吉先生一手栽树浇花,一手潜心于自己的美术创作。通过半个世纪的刻苦钻研和勤奋创作,他在版画、雕塑、壁画、国画等方面已取得骄人的艺术成就,堪称宜昌第一人。一本华夏文艺出版社2009年11月公开出版的《杨良吉美术作品集》便是明证。他的作品多取材于枝江、宜都、宜昌一带自然风光、历史传说、人物故事和民风民俗,《新毛衣》、《渔归》、《玛瑙河传说》、《关庙山畅想曲》、《西楚沧桑》等极具地方风味和楚文化色彩,又不乏现实的时代的风貌和生活气息。取材于中国历史的青石浮雕文化柱《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文字历史的立体形象化,矗立于高中校园有其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和环境美学价值。
杨老师的作品采用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不仅单件作品整体真实生动,其细部与细节也力求“还原”原貌,经得起把玩与盯视。塑人,结构、比例、穿着等绝对形似,人物表情、气质、心境等,一望即可知其大概,如青石、花岗岩浮雕壁画《宜昌历史文化名人》之屈原、欧阳修、王昭君、杨守敬。状物绘景,选取特征性景物和典型性生活场景,汲取一些现代派的创作元素,追求动感,表现手法上删繁就简力求神似,观赏起来有利于调动观众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如《玛瑙河传说》、《关庙山畅想曲》、《西楚沧桑》及国画《墨牡丹四条屏》等。
杨老师迄今为止的艺术生涯,自己的作品颇丰,而经他惠泽的弟子更多;创作的门类也较多,精品巨制也不少,可喜可贺复可敬。他的人生,堪称为艺术的人生,追求美的人生。他身为男人,身居世俗之中,可他不喝酒,不打牌,不唱歌不跳舞,不想方设法赚钱,不随波逐流“潇洒”,简直有点不食人间烟火!他仿佛全为艺术而生,全为艺术而活!他的人生,是纯粹的人生,唯美的人生。
祝杨老师生命之树常青,永葆艺术青春。
作者简介: 吕万林,作家,原枝江市作家协会主席
——贺杨良吉先生艺术生涯50年
吕万林
时光回溯到1983年的6月23日,在水中央的百里洲上。几位文化人由县城马家店乘渡船南下,踏上这片沃土,径入坐落于刘巷集镇上的中心卫生院。几位文化人的领头是县文化局分管文艺创作的副局长,还有县文化馆长。他们看望了卫生院里的一位深爱文学并已在文学评论方面崭露头角的放射科医生,带来了省文联、省作协及《长江文艺》有关人士对该医生的热情鼓励与殷切期望。这份鼓励与期望,化作一股动力,对该医生此后二十几年的立志业余文学创作及孜孜不倦追求,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那位馆长就是作家、民间文学家刘行化先生,医生就是我,而那位副局长,便是如今的知名美术家杨良吉先生。
二十几个春秋随风而逝,岁月有情,时光酿珠,她帮我与杨良吉先生之间结下了深厚友情,使良吉先生成了我亦师亦友的志同道合者。记得是1986年秋吧,我在枝江宾馆开会,正兴致勃勃地欣赏他的大型壁画《水火土智慧》,没想到巧遇良吉先生。见到他的新作巨制令我惊喜,见到他的人更令我欣喜。他随即拉着我在壁画前合影,后来我给这张合影命名为《文人相亲若兄弟》,作了散文集《拽住时光》的插图。2000年12月28日,枝江作协换届,蒋杏因担任了市文联主席而把作协主席担子交给我,到会的良吉先生送我一份大礼:国画《妙笔天香》。牡丹正怒放,妙笔著国色,画上以他朴拙的隶书作题:“挥毫万宇,对滔长歌”。我双手接过画,万分感激的同时,只觉得画里蕴藏的期望很高,嘱托很重,友情很“铁”。这幅国画我一直悬挂在厅堂的醒目位置。良吉先生如今仍是两颊丰润、精气神旺,怎么看也就六十零一点,可他毕竟已入古稀之年,从年龄上排应属我的叔辈,情谊上感觉却像我的长兄。他已在美术创作与美术工作的道路上走过了50年。以他的身体和精力,还可望取得更大更高的成就,然而即便他这已经走过的半个艺术世纪,就已深深触动和影响了我,今后还将继续激励和带动我在文学艺术之路上奋力前行。
以我的切身感受,杨良吉先生精神亮点的核心,就是人生为艺术,艺术伴人生,舍此无他也。他当了几十年的干部,可他没官味,无官瘾,当官为的也还是艺术——利用文化艺术领导者组织者的身份与资源,来推动促进文化艺术的创作和建设与发展。办作品展览,制作幻灯片,画宣传画、连环画及“主席像”,编印小报小册子,举办美术创作学习班,组织作者下乡采风画速写,发现和培训帮带业余作者,这就是他不分八小时内外而工作的主题。良吉先生由文化馆创作辅导干部到馆长,再由文化局副局长到市文联主席及退休后的美协主席,这一路走来,单位在变,职务在变,可工作的主题始终未变。这主题像一根红线,始终贯穿着良吉先生漫长的艺术生涯。对美术辅导、美术创作及其组织,他不仅仅是当作一项重要职责、重大任务来认真履行和努力完成,而且更重要的,他是当作一个崇高使命与毕生追求来全力以赴,鞠躬尽瘁。目前活跃于枝江的美术家及部分作家作者如我类,都在树未长成之际受到过他的栽培浇灌;本市文学艺术界的骨干,多半与良吉先生有着师生之谊。
杨良吉先生一手栽树浇花,一手潜心于自己的美术创作。通过半个世纪的刻苦钻研和勤奋创作,他在版画、雕塑、壁画、国画等方面已取得骄人的艺术成就,堪称宜昌第一人。一本华夏文艺出版社2009年11月公开出版的《杨良吉美术作品集》便是明证。他的作品多取材于枝江、宜都、宜昌一带自然风光、历史传说、人物故事和民风民俗,《新毛衣》、《渔归》、《玛瑙河传说》、《关庙山畅想曲》、《西楚沧桑》等极具地方风味和楚文化色彩,又不乏现实的时代的风貌和生活气息。取材于中国历史的青石浮雕文化柱《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文字历史的立体形象化,矗立于高中校园有其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和环境美学价值。
杨老师的作品采用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不仅单件作品整体真实生动,其细部与细节也力求“还原”原貌,经得起把玩与盯视。塑人,结构、比例、穿着等绝对形似,人物表情、气质、心境等,一望即可知其大概,如青石、花岗岩浮雕壁画《宜昌历史文化名人》之屈原、欧阳修、王昭君、杨守敬。状物绘景,选取特征性景物和典型性生活场景,汲取一些现代派的创作元素,追求动感,表现手法上删繁就简力求神似,观赏起来有利于调动观众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如《玛瑙河传说》、《关庙山畅想曲》、《西楚沧桑》及国画《墨牡丹四条屏》等。
杨老师迄今为止的艺术生涯,自己的作品颇丰,而经他惠泽的弟子更多;创作的门类也较多,精品巨制也不少,可喜可贺复可敬。他的人生,堪称为艺术的人生,追求美的人生。他身为男人,身居世俗之中,可他不喝酒,不打牌,不唱歌不跳舞,不想方设法赚钱,不随波逐流“潇洒”,简直有点不食人间烟火!他仿佛全为艺术而生,全为艺术而活!他的人生,是纯粹的人生,唯美的人生。
祝杨老师生命之树常青,永葆艺术青春。
作者简介: 吕万林,作家,原枝江市作家协会主席